泡脚真的有那么多好处?五类人千万不要泡脚!
立冬以后,天气越来越冷,坐着不常运动的话,腿脚就十分容易冰凉,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,睡前温暖地泡泡脚,能够促进血液循环,更有助于睡眠。
但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泡脚,泡错了也可能有危险。
据钱江晚报报道,73岁的吴叔叔喜欢泡脚养生。两个月前,他的右脚起了水泡,然后溃烂了。他的女儿带他去了医院,主治医生告诉他们,以后会有截肢的风险!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
五类人千万不要泡脚
1.糖尿病患者
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足,终身风险高达34%。
糖尿病足通常被称为烂脚,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内部环境长期处于高糖状态,导致神经血管疾病、感觉减退和溃疡。
糖尿病足患者为何不能泡脚?
- 这类人对水温不敏感,容易烫伤;
- 如果烫伤形成伤口,或在伤口本身泡脚,很容易导致感染、溃疡,甚至截肢!
据统计,20%的糖尿病足病例导致截肢;
与无糖尿病足的患者相比,糖尿病足的死亡率增加了2.5倍。
以上杭州吴叔叔是糖尿病足患者。建议家人试试水温或者用温度计。
2.下肢静脉曲张患者
静脉曲张是慢性静脉疾病的临床表现,由于静脉结构或功能异常,静脉血回流不畅,静脉压力过高。
热水泡脚可以改善静脉曲张?
不能。相反,泡脚时,更多的血液流向下肢,静脉本身的回流能力保持不变,只会导致更严重的血瘀,增加静脉回流的负担。
3.足癣等皮肤病患者
足癣患者经常感到患处瘙痒,用热水泡脚似乎可以缓解瘙痒。
事实上,这是一种误解,热水泡后只会更痒。
足癣是一种真菌感染,不同类型的真菌感染需要有针对性的治疗,盲目用热水泡脚可能会感染受损伤口。更有甚者,加入艾草、辣椒泡脚,不但不能达到治疗效果,反而可能诱发皮肤过敏。
4.心脑血管疾病患者
心脑血管疾病是疾病死亡的第一个原因,中国仅有近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。
常见症状有胸痛、呼吸困难、晕厥等。
热水泡脚会使血液流向下肢,容易导致大脑、心脏缺血,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症状。
长时间泡脚会加速心率,增加心脏负担,严重时可能导致昏厥。
5.过饱或过饿的人
吃得太饱后,血液在消化系统中工作,你必须强行送到下肢,才不会增加胃的负担。
如果太饿,血糖水平相对较低,泡脚会加速血液流动。想象一下饿肚子跑步,也许饿昏过去了。
关于泡脚的三大谣言
1.白醋泡脚治脚气
这种说法大概来源于白醋杀菌。
虽然酸性环境可以抑制真菌,但白醋的浓度根本达不到杀菌效果。
事实上,在医生的指导下,有针对性地使用抗菌药物,坚持治疗,根本上治愈脚气病。
2.盐泡脚治脚臭
脚臭有两件事:勤洗脚,保持干燥,大部分都能解决问题。
不加盐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。
如果是汗脚,出门前可以试着在鞋子里撒一些爽身粉,吸汗的时候不容易滋生细菌。
3.热水泡脚治疗老寒腿
老寒腿是民间说法,一般指膝关节骨关节炎。
随着年龄的增长,关节软骨老化磨损;此外,秋冬天气寒冷,血管收缩,血流不畅,加重膝骨关节炎症状,常被称为老寒腿。
泡脚虽然舒服,但对关节病变无用。
- 早期疾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(如拐杖)、适当运动(散步、快走、慢跑等)来减少发病率;
- 中后期可能需要辅助药物治疗,甚至手术。
科学泡脚,牢记三要三不要
说了这么多,泡脚一无是处吗?
当然不是!泡脚热水最大的好处:有助于睡眠。
女性或基础代谢差的老年人容易脚冷;泡脚可以扩张血管,提高体温,促进睡眠,缓解紧张。
然而,科学泡脚有一种方法,记住三要和三不要。
“三要”
泡完要擦干
秋冬鞋袜较厚,易出汗,产生足垢。泡脚时,除了洗脚,泡脚后别忘了擦干脚趾缝。
干净干燥的脚趾缝不易被真菌感染,可预防脚气病。
擦完要擦乳液
泡脚后最好及时涂乳液,防止皲裂。冬季要特别注意脚底、脚跟等部位。脚每天都要承重,一旦皲裂不仅疼痛,而且难以愈合。
注:脚趾缝不能涂乳液,防止真菌过湿滋生。
穿袜子
如果泡脚后不打算马上进被窝,记得及时穿袜子。
不穿袜子热量流失快,脚就白泡了!
“三不要”
水温不宜过高
很多人喜欢泡脚越烫越好,甚至觉得皮肤烫红有用。
但是,皮肤烫红往往是低温烫伤的程度!低温烫伤不仅容易引起伤口和感染,长期低温烫伤还可能引起色素沉积。
普通成年人:最佳泡脚温度略高于体温,最好不超过43℃;
60岁以上的老年人:温度可以再低一点,不超过40℃。
小贴士
冬季是低温烫伤的高发期,婴幼儿、青少年和老年人容易发生,女性高于男性。
热水袋、暖宝宝、取暖器等取暖用品是低温烫伤的主要原因。
感觉太热,要及时远离热源。
时间不要太长
泡脚虽然暖和,但长时间泡脚容易失去皮肤表面的皮脂。
导致皮肤缺水,促进皮肤开裂。
时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,不建议超过30分钟。
泡脚不要玩手机
泡脚时不要玩手机,原因很简单。
万一不把它拿稳…掉进水里可不好。
在南方上大学的好妹妹,泡脚才熬过了四年寒冷的冬天,你喜欢泡脚吗?你身边有人爱泡脚吗?